通渭位于甘肃中部,总面积2908.5平方公里,现辖18个乡镇332个村10个社区,总人口44.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4万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耕地面积183万亩,海拔1410——2521米,年均气温7.5℃,年降水量380㎜左右。境内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频繁。已开工的宝兰客运专线、规划的景礼高速公路过境通渭。
通渭县文化广场。
通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县,已有2100余年的历史。境内发现的古遗址和彩陶,属“仰韶”、“齐家”文化。通渭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榜罗镇会议革命遗址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全膜玉米长势喜人。
——榜罗重镇,红色通渭。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长征途经通渭时,在榜罗镇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榜罗会议”,毛泽东同志在县城文庙街小学接见陕甘支队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时首次朗诵了《七律·长征》。
——翰墨飘香,书画通渭。素有“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之说。现有书画创作人员3000多人,其中中美协会员4人、中书协会员19人,省美协会员32人、省书协会员35人。民俗文化丰富多彩,“通渭小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诗书传家,耕读通渭。东汉时期有为我国五言诗的成熟作出重要贡献的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近代有赵荣、牛树梅、李南晖、王瓒等文化名人,当代有大陆首位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杨子恒和中科院院士姚檀栋、尚永丰。
——旱作农业,生态通渭。玉米、马铃薯、中药材、小杂粮等特色优势产业初具雏形,走出了“修梯田——调结构——搞养殖——建沼气——肥还田——再种植”的现代旱作循环农业路子。
——陇上神泉,养生通渭。通渭温泉日泛水量6000吨以上,地下200米处恒温113℃,地表水温53.9℃,富含钾、钠、锂、锶、硼、钙、硫、氟、氡等32种元素和化合物,是旅游、休闲、养生的最佳去处。
榜罗镇红军长征纪念馆旧址。
华家岭风电场。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扶贫开发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主导,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兴农强工、提升城镇、科教优先、文旅名县“五大战略”,着力培育玉米、马铃薯和中药材、草畜、文化旅游“四大产业”,积极创建全省现代旱作循环农业示范、区域性劳动密集型企业、陇中风电开发、陇中风情书画采风“四大基地”,持续推进民生、稳定、人才、党建“四大工程”,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新通渭。2012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5.97亿元,同比增长13.8%;固定资产投资32.76亿元,增长5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2亿元,增长17.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117.5万元,增长29.5%;大口径财政收入1.13亿元,增长39.8%;财政支出18.5亿元,增长23.3%;城镇居民人均可可支配收入12658元,增长15.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365元,增长16.7%。
通渭温泉。
下辖乡镇
通渭县北城铺人民政府、通渭县马营镇人民政府、通渭县榜罗镇人民政府、通渭县碧玉乡人民政府、通渭县常家河镇人民政府、通渭县第三铺乡人民政府、通渭县华家岭乡人民政府、通渭县鸡川镇人民政府、通渭县李家店乡人民政府、通渭县陇川乡人民政府、通渭县陇山乡人民政府、通渭县陇阳乡人民政府、通渭县马营镇人民政府、通渭县平襄镇人民政府、通渭县什川乡人民政府、通渭县寺子川乡人民政府、通渭县襄南乡人民政府、通渭县新景乡人民政府、通渭县义岗川镇人民政府。